查看: 4428|回复: 2

[转载]西安城墙的历史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104

主题

104

主题

千足小蚁

积分
876
QQ
发表于 2006-4-16 07: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安城墙的历史


   西安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遗存,历经八年扩建而成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建筑型制宏伟,功能设计周密,矩形城池,墙体全长13.74公里,南、北垣稍长于东、西垣。每隔120米有一座12米x20米的突出部,称“敌台”,全城共98座敌台;每座敌台上建有屯兵敌楼1座。城四隅各建角楼1座。东、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门1座,各门外均建有护门瓮城,瓮城上建有城楼、箭楼各1座。瓮城外临内侧护城河岸,建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亦称谯楼)1座。孔庙(即“碑林”)旁侧城顶建有魁星楼1座。城墙顶面以三层大砖墁砌,称“海墁”。海墁外沿建垛墙,全城共有垛口5984个,内沿建“女儿墙”。城垣内面建有登城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

       西安明城墙历经六百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损坏严重。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开始对西安城墙及护城河、环城林进行全面整修。

1、 城河、吊桥、闸楼

    西安护城河, 45米宽,10米深,绕城一周14.6公里,是西安城的第一道屏障。它曾有两个作用,一是距敌于城河之外,保护西安城内的安全;另一方面,它还有蓄水排洪和改善城市小气候,增加城市美观的作用。在古代,如果想越过护城河到城里,唯一的通道就是吊桥。吊桥桥身用榆木或槐木制成,桥头上有铁环,环中贯有铁索,辅以麻绳,直系到前面的闸楼上。在桥后的立柱上安有铁滑轮,这样利用滑轮,吊桥就可以起落自如了。直到民国初年,吊桥才被马路所代替,失去了军事壁垒作用,被全部拆除。南门吊桥,是西安环城建设工程1989年在原址上重新复原的唯一一座。建在城门上的二重楼是月城城楼,也叫闸楼,它控制着吊桥的起落和月城闸门的提放,兼管晨昏报时,作为城墙防御体系的前沿阵地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城门

     城门是整个城防体系的重点,又是薄弱点。西安城门外形威武森严,实体墩厚,除门扇是用木材制成外,其余均是用城砖券洞砌就而成。

      建造圆拱式的城门,是明代军事科学与实用建筑相结合的一大创造。它取代了自西汉开始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过梁式"城门。"过梁式"城门属木结构城门,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起火。明以前各朝代都想尽办法保护城门,有用铁皮包裹大门的,有涂泥做保护层的,还有的在门内侧安水罐备水灭火,但许多城门还是毁于火事。直到明朝券拱式城门出现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防火问题。

3、月城、瓮城

       穿过城门,形如弯月的小城叫月城,它是进入城门后必须经过的第一道城。要进入城内,还必须经过第二道城--瓮城。在古代战争中,月城和瓮城一方面卫护城门,加深城门的纵向防线;另一方面,易于守城部队迅速集合,打垮已冲进月城和瓮城的敌人。

4、永宁门

      西安城墙共有十七座城门,而明朝时西安城墙仅有四座城门。南门,也叫永宁门。在中国民间,百姓们都认为南方是火神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南门,南城门的"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并且南城门不开正南门,以示诚心。中国火神在上古时代供奉的是祝融,到了明清,民间均视关羽为火神。就在这个瓮城里,曾建过一个背南向北的关帝庙,这座庙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夕。

       与南门遥相呼应的是北门,又叫安远门,这是继承中原汉族政权对边远少数民族一贯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使远方部落对汉族朝廷知恩归顺。

       因为南京位于西安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万年不衰,长久欢乐的意愿,因此,就把东门定名为长乐门。

       西门叫安定门,暗言西部边疆安泰康定。

       除此四门之外,建国前后为了交通便利,先后新开辟了十三座城门,其中一些有名的门有:

      小东门正名中山门,不言而喻是纪念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

      小南门正名勿幕门,是纪念领导西安辛亥革命的英杰井勿幕先生的。

      北洋军阀时期,冯玉祥奉命援陕打败了刘镇华所率"镇嵩军",解了西安之围。为纪念冯玉祥救城之功,西安军民就把冯军通过的城门改为"玉祥门",并为死难军民修建了纪念碑,后来在其周围建了公园,便是"革命公园"。



护城河、城门、瓮城,这三道防线,在整个城墙防御体系中属于地面防线;加上城墙上的建筑,自然就成了一道立体防线。

5、登城踏步、马道

     登城踏步,原建在城内,东南西北各一处。在四城门开盘道时改在瓮城内,方便游人登城参观。另外在城墙内侧还建有可驱三辆马车并行,呈二十五度角的斜坡是供马车行驶和士兵登城的道路,所以叫马道。全城有马道十处,加踏步共有登城道十四处。

6、城墙

      中国古代对建筑规模有严格的"礼"序标准,国都城方9里,诸侯都或后来的州郡府城大的为城方7里,次的为5里,县城则一般为城方3里。而西安城墙高12米,底厚15-18米,顶宽12-14米,东西长4.2公里,南北长2.65公里,全长13.74公里,这正是合乎这一"礼"序等级而建的。

7、海墁

      以三层青砖铺砌,形成城墙顶面,可供六辆马车并行,外侧高,内侧低,利于排水。清以前的城墙顶面原本是平的,如元大都的土城的排水系统是在城顶部的中心顺长敷设一溜排水用的半圆形瓦管,雨水流入其中后顺瓦管排汇下城。这种做法第一破坏了城顶地面的平整,对城上作战、行走都十分不利;第二雨水不能迅速彻底地排泄掉,对城墙的保护不利,因而它不是很科学、合理的。为此,在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对西安城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即西安城墙的第二次大修葺。在这次工程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改造了全城的排水系统。他首先统一了全城城顶的内倾度为3o。然后按40-60米的距离,在城内侧用砖砌了一个直立的流水槽,槽上有吐水口,下有滴水石,雨水一到海墁上立刻顺海墁的坡度流入流水槽,沿滴水石很快散进阴沟,有效地保护了城墙墙体不受损坏。西安城墙之所以能保存至今,这套完备的排水系统起了很大的作用。全城共有这样的流水槽170个。

8、垛墙、女儿墙

     明代西安城墙外侧修建有高1.8米的"品"字形垛墙,全城共有垛口5984个,垛墙中有悬眼供瞭望和射击使用。在清乾隆年间的第二次大修中,为了牢固,把垛墙一律改为现在这样的平直形,中不留悬眼,只在垛墙脚下开一射击孔。垛墙对面的矮墙叫"女儿墙"。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秦代以前的城墙上没有这堵矮墙。到了秦朝,由于战事频繁,修筑城墙也很频繁,每年都有许多人为此而服劳役。这一年,在服劳役的人群中,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匠是带着十岁小孙女一起来的。老工匠是陕西人,儿子从军打仗死后,儿媳妇受刺激疯癫而落河淹死,只留下这个十岁的小孙女与爷爷相依为命。小姑娘长得聪明伶俐,见人总是笑咪咪的,可惜小时候发烧,腿落下了残疾,整日只能静静地坐着,不能奔跑玩耍。爷爷做工的时候,小姑娘总是坐在城边,提醒往来做工的叔叔、伯伯注意安全。一天,小姑娘跟往日一样又坐在城边看大家干活,这时有个瘦弱的民工背着个沉重的土筐步履踉跄地从小姑娘身边经过,昏头昏脑走到了城边,脚步还要往前迈,小姑娘见状来不及喊就用手使劲向里推那个民工,不想用力太大,自己失去平衡摔下城去。老工匠和全体民工悲伤极了,把小姑娘埋在她平日坐的地方,并沿城垒了一道和坟一样高的矮土墙,民工们都把这道墙叫"女儿墙"。"女儿墙"的名字就这样在一代代工匠中流传了下来。

9、城楼

    在古代军事战场中,防守一方仅凭地面防线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加强防守力量,一套高空防御网也是必不可少的。城楼是防御体系的主体建筑,高32米,长43米,青瓦宝顶,重檐飞峭,庄重稳健,气度不凡,大有主帅之威,战时是主帅坐镇指挥的指挥所。城楼为二层三重檐,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美观与实用的统一。另外,中国古代利用不同的建筑外形来表现主人的尊卑位份的建筑特点在这里也得到充分体现。明朝时西安府是朱元璋之子朱樉的封地,属皇子封亲王,因而城池的建筑等级仅次都城南京。按照古训,屋顶为建筑之冠,行同人的冠冕,是区分等级的重要形式。庑殿式屋顶为最高级,只能用在皇宫和庙宇的建筑上,重檐歇山式次之,所以西安城楼的屋顶均是重檐歇山式。

      城楼正脊两端的剑柄兽吻高耸,与戗脊、垂脊的兽头默然互视,相映成趣。据说正脊两端的"兽"是龙的儿子,叫"螭"。它喜欢攀高望远,吞火咽电,因而火神和电母都十分怕它,有它的地方从不遭火灾电击。所以,人们就在房脊上塑造螭的形象驱赶火神、电母,以避免火事。

       那么"螭"尾上为什么会有"剑柄"呢?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洪武元年一天夜里,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登基不久的朱元璋怎么也睡不着,便起身披衣下床,挂上他从不离身的护剑信步走出寝室。刚到门口,突然一道电光划破了沉沉的黑夜。朱元璋举目一望,看见正宫屋脊上陶螭忽然挺身活动起来,就要腾空而去。朱元璋眼疾手快,拔出护剑就朝螭抛去,只听见一声巨响,金光四射,护剑将螭尾钉在了屋脊上,螭无法飞走,只好又盘卧在屋脊上。这时风雨雷电也无声息了。第二天,宫中的人见了都赞叹朱元璋神力治天。从此以后,人们塑螭吻时,为防止它再逃走,就加塑短剑将它镇住。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代的建筑构思和风格。

10、敌楼

      在城墙上每隔120米建有一个伸出城墙外的20米宽、12米长、高与城顶齐的墩台,叫敌台,俗称"马面",全城共有"马面"98个。它的出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打破了长期以来城上作战局限性大的水平战线,开创了城上立体战场。按马面120米的间距计算,60米的中心恰是弓箭、擂石等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两个马面之间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和防守功能。每个马面上都建有一座重檐歇山式敌楼,驻守兵士。

11、魁星楼

      魁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主宰兴衰的神。据说此神最喜爱喝酒,常常醉得不省人事,一睡就是半月,他在半醉半醒中点式高才,赐其富贵荣华。至于城墙上的"魁星楼"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明朝万历年间,一年一度的乡试揭榜,咸宁县竟无一人中试,这件事使本地父母官颇感颜面无光。于是,布政使高公为培养咸宁县之文脉,就亲自勘察风水,测定此处是个文秀风脉的胜处,就在此建造了这座供奉魁星神像的魁星楼向魁星祈福。这片苦心不知是否打动了魁星,此后咸宁县确实再没发生过脱榜之事。魁星楼城墙下面便是书院门文化一条街和孔庙,即闻名遐迩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所以这里的城门就取名为"文昌门"。

12、角楼

      按常规城角都是方形的,而西安城墙中唯独西南角是个圆城角。这个圆角是唐"皇城"角台遗址。原址是圆形,明城修建时,西南城角没有重修,就按原样加砖添土,才形成这一独特的城角。四个城角各建角楼一座,战时它辅助城楼作战,镇守四方。至此,西安城墙上的高空防御网形成了体系,那就是:月城城楼与大城城楼遥相呼应,控制吊桥、城门局势;而角楼镇守全城四角,辅助大城楼,传递大将号令以及全城战势;而敌楼则利用其外突的特点形成正面以及两楼间三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城门,减轻城门压力。这些附属军事设施与城墙相得益彰,构成了深沟高垒、雉堞雄列的军事城垒,真个使西安城墙防御体系"固若金汤"了。

13、实战作用和破坏状况

     西安城墙在实战中的三次屏蔽作用和破坏状况。

     第一次,是在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潼关,以破竹之势,长驱直入,重兵围攻西安。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善于攻坚,素有"闯"劲,尤其是拔城取寨的方法与众不同,很有威力。这次李自成围攻西安,城内明军天寒无衣,军心焕散。守将王根子将东门打开迎接起义军进城。城内官员因兵败自杀。李自成进城时,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几个大字,心中十分不快。随行将士群情激愤,有人点火烧了东门城楼,后来又烧了南门月城楼。这两座城楼直到清顺治年间方才重建。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建国号"大顺"。李自成驻西安时,修缮了城墙,加固了城防工事,还开了驰道。

     第二次,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这次战斗主要是围绕满城进行,战斗紧张激烈。新军从城内攻占西安,清兵龟缩满城抵抗新军的进攻。当时北城门的城楼是满人的弹药库,里边驻守的清兵负隅顽抗,新军集中火力轰击弹药库,城楼中炮燃烧,清兵受到致命打击,全线溃败。满城攻破了,统治西安人民265年的清政府被推翻了。遗憾的是北门城楼被战火毁掉了。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二虎守城"战。这是一次攻守战斗激烈,充分显示城墙"深沟高垒"作用的战斗。

   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下属刘镇华率所部"镇嵩军"12万人马由河南入陕,企图攻占由陕西国民军控制的西安城,为北洋军阀扩大地盘。刘镇华破潼关后长驱直入,迅速把西安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督办李虎丞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40万人被围困孤城长达八个月之久。"二虎"一方面动员全体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墙为屏障顽强抵抗,一方面又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镇嵩军"也加紧了破城的攻势。"镇嵩军"因与城内的守军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内的军民。他们放火烧了城外已成熟的麦田40万亩,冲天火光延续了五六日,城内军民饿死的就有两万余人。"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守城战坚持得非常艰苦。直到10月,受广州国民政府编制的冯玉祥部队奉命援陕,他们星夜兼程,出奇制胜,连打四仗,使刘军全线溃退,狼狈窜出潼关,解了西安之围。在这次战斗中,南城门失去了箭楼。

14、城墙修建的历史沿革

     为了让城墙更好地发挥军事防御作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城墙的营造上花大力气,这样城墙的修建就有了一个从简单到完备,从简陋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商朝时,城墙体用夯土板筑而成,城门洞只有两米左右,城门上还没有建城楼,城墙外一般都挖有环城护壕;

    周朝时,人们发明了砖、瓦并用于实践,为此城墙上也建起了高大的城楼,有了现在城墙的雏形;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生产力发达,为此掀起了扩城的高潮。当时冶铁技术提高,武器多,威力大,因此城墙修筑加厚、加高了许多;

    秦汉时期,中原统一,匈奴成了政权的主要外患,秦代筑成了万里长城;汉朝把重要城池都修成"回"字形,并增加隘口,加强防守;

    三国时期,修建城墙外侧时,创造性地修建了突出墙体的墩台以及角楼和女儿墙,这也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唐朝时,城墙中出现了瓮城,为此缓解了城门遭火攻的威胁;

    宋朝时,我们国家发明了火药,火器、冷兵器开始并用,为此城墙修筑要加三、四道瓮城;

     元朝是"过梁式"城门向"券拱式"城门转变的过渡时期,砖券技术未完全成熟;

     明朝对城墙的最大改进,一是用砖砌墙面,二是改变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木构过梁式城门为砖砌券洞式,大大提高了城墙防御能力,标志着我国的城墙建筑已完全成熟了;

      清朝时对城墙的整体排水系统做了改进,修筑了流水槽、滴水石,保证了墙体的坚固、耐久。

      西安城墙汇营城设计之精华,集各代建筑师运筹技艺之巧思,它既是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又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科学的建筑结构和完美的外部造型有机结合,达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统一。城墙的建设史是中国建筑史、军事史、政治经济发展史的一个历史的缩影。今天的城墙虽已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功能,但它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鉴证,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吸引着各地的人们。

[ 本帖最后由 archiant 于 2006-4-17 09:08 编辑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0

主题

0

主题

0

主题

积分
5
发表于 2007-11-15 13: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12 :12 :12 :12   为了回报  我只有留下 我的足迹 .....  很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主题

0

主题

积分
27
发表于 2008-7-30 06: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介绍 西安的城墙是现在谁完整的中国城防工事了 不容易啊 看看北京城墙的下场
西安应该骄傲 保护好这段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