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77|回复: 0

[上海] FOR 天物空间

[复制链接]

656

主题

656

主题

656

主题

积分
3736
QQ
发表于 2020-7-3 02: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R23__建筑外观,building_elevation_01.jpg

建筑师: 本哲建筑
面积: 15380 m²
项目年份: 2020
摄影师: 苏圣亮



FOR7_主楼,the_main_building_01.jpg

项目位于浦东新区金海路,原址是一处旧厂房改建的浴场,空间布局单一,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既不具备明显的工业建筑特点,也缺乏历史价值。

本哲建筑在更新设计过程中梳理了七栋独立建筑之间的关系,打破原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层次的系统性重构,差异化、有弹性的单元组合促进了空间的创造性使用,以期带动周边区域永续不断的发展,体现出建筑设计在城市更新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FOR24_建筑外观,building_elevation_02.jpg

FOR1_建筑外观局部,exterior_partial_view_01.jpg

集书店与秀场于一体的天物艺术中心,像一个巨大的会呼吸玻璃盒子,矗立在主楼旁边,排列组合的金属架构杆丰富了幕墙立面,一虚一实,交相辉映。顶部空间整理并保留了原有的钢制桁架,粗犷冷冽,植入原木天棚,提升了温度感。新增的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让建筑得到呼吸,赋予空间新的活力,与简洁流畅的清水混凝土地面形成反差。

FOR2_建筑外观局部,exterior_partial_view_02.jpg

FOR3_艺术中心,the_Art_Center_01.jpg

FOR5_艺术中心,the_Art_Center_03.jpg

主楼整体是一栋 U 形建筑。外立面左右两侧经过大刀阔斧的切割位移,原有的单一墙体被构建成错落有致的立体空间。黑色耐候钢材质的外挂楼梯环墙延展,好似粗枝一般往不同方向野蛮生长,展现出新建筑的律动性与强劲的张力,诠释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FOR16_七号楼,building_No.7_04.jpg

FOR8_主楼,the_main_building_02.jpg

穿过自然又温暖的大厅,脚踏折叠而上的楼梯,阳光穿过多孔的墙体,星星点点,弥补了室内空间光线。

FOR10_大厅走廊,foyer_gallery.jpg

塔楼被改造成精神堡垒,作为指引。主楼二层以上连廊链接多个建筑,纵横交错,向不同方向延展,让穿梭其间的人们既能私密的栖息,又有探索和交流的平台。

FOR12_塔楼,the_tower.jpg

七号楼原建筑是两层,由于种种原因,调整为一层,也是建筑群中唯一一栋单层建筑,视觉上矮了一大截。经过更新山墙局部提高,弥补视觉上低矮的缺陷,开辟出一个休息平台,增加了露天景观。建筑表皮由单一元素红砖进行空间层次上的排列组合,营造了一种新旧关系融合的语境,使原本简陋而混沌的功能空间更清晰、更具有识别度。侧墙有序凸起的砖面与墙角开出的一面空窗,打破平面空间的局促感,形成独特的记忆编码。
FOR14_七号楼,building_No.7_02.jpg

FOR15_七号楼,building_No.7_03.jpg

FOR13_七号楼,building_No.7_01.jpg

现浇木纹混凝土墙体与瓦楞钢板构成四号楼建筑的主体,表达了建筑最朴实自然的特性,与周边建筑默契又互补。下沉式水景休息区,提供了休闲和社交的空间。

FOR17_四号楼,building_No.4_01.jpg

FOR18_四号楼,building_No.4_02.jpg

保留了原有的民国时期红砖房与小洋楼建筑主体,旧入口大门被工业感的铜制拱门所代替,视觉上更精致细腻。室内空间将现代美学与中国元素融为一体,海派建筑内核得到升华,空间渗透出温和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FOR20_红砖房与小洋楼,redbrick_buildings_and_western-style_mansions_02.jpg

FOR 天物空间对时空关系延续与重构,通过重新分配建筑空间,使其获得重生,体现出城市更新的包容性,使其具备了能够满足未来对功能空间需求的能力。致力于实践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哲建筑一直在路上。

FOR4艺术中心,the_Art_Center_02.jpg

For-B总平面图,site-plan.jpg

For-C主楼正立面,the_front_facade_of_the_main_building.jpg

For-E艺术中心正立面,the_front_facade_of_the_Art_Center.jpg

For-F四号楼正立面_the_front_facade_of_the_building_No.4.jpg For-G七号楼正立面_the_front_facade_of_the_building_No.7.jpg For-D主楼侧立面,_side_facade_of_the_main_building.jpg



http://www.archiant.com/blog

656

主题

656

主题

656

主题

积分
3736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02: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师: 本哲建筑
面积: 15380 m²
项目年份: 2020
摄影师: 苏圣亮





项目位于浦东新区金海路,原址是一处旧厂房改建的浴场,空间布局单一,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既不具备明显的工业建筑特点,也缺乏历史价值。

本哲建筑在更新设计过程中梳理了七栋独立建筑之间的关系,打破原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层次的系统性重构,差异化、有弹性的单元组合促进了空间的创造性使用,以期带动周边区域永续不断的发展,体现出建筑设计在城市更新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集书店与秀场于一体的天物艺术中心,像一个巨大的会呼吸玻璃盒子,矗立在主楼旁边,排列组合的金属架构杆丰富了幕墙立面,一虚一实,交相辉映。顶部空间整理并保留了原有的钢制桁架,粗犷冷冽,植入原木天棚,提升了温度感。新增的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让建筑得到呼吸,赋予空间新的活力,与简洁流畅的清水混凝土地面形成反差。







主楼整体是一栋 U 形建筑。外立面左右两侧经过大刀阔斧的切割位移,原有的单一墙体被构建成错落有致的立体空间。黑色耐候钢材质的外挂楼梯环墙延展,好似粗枝一般往不同方向野蛮生长,展现出新建筑的律动性与强劲的张力,诠释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穿过自然又温暖的大厅,脚踏折叠而上的楼梯,阳光穿过多孔的墙体,星星点点,弥补了室内空间光线。



塔楼被改造成精神堡垒,作为指引。主楼二层以上连廊链接多个建筑,纵横交错,向不同方向延展,让穿梭其间的人们既能私密的栖息,又有探索和交流的平台。



七号楼原建筑是两层,由于种种原因,调整为一层,也是建筑群中唯一一栋单层建筑,视觉上矮了一大截。经过更新山墙局部提高,弥补视觉上低矮的缺陷,开辟出一个休息平台,增加了露天景观。建筑表皮由单一元素红砖进行空间层次上的排列组合,营造了一种新旧关系融合的语境,使原本简陋而混沌的功能空间更清晰、更具有识别度。侧墙有序凸起的砖面与墙角开出的一面空窗,打破平面空间的局促感,形成独特的记忆编码。






现浇木纹混凝土墙体与瓦楞钢板构成四号楼建筑的主体,表达了建筑最朴实自然的特性,与周边建筑默契又互补。下沉式水景休息区,提供了休闲和社交的空间。





保留了原有的民国时期红砖房与小洋楼建筑主体,旧入口大门被工业感的铜制拱门所代替,视觉上更精致细腻。室内空间将现代美学与中国元素融为一体,海派建筑内核得到升华,空间渗透出温和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FOR 天物空间对时空关系延续与重构,通过重新分配建筑空间,使其获得重生,体现出城市更新的包容性,使其具备了能够满足未来对功能空间需求的能力。致力于实践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哲建筑一直在路上。













http://www.archiant.com/blo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