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08|回复: 0

[北京]延庆“互舍”| 华北乡村的记忆拼图

[复制链接]

656

主题

656

主题

656

主题

积分
3736
QQ
发表于 2019-12-2 15: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项目名称:北京延庆“舍”
设计公司:神奇建筑研究室
官方网站:www.wonder-architects.com
联系方式:[url=mailtoffice@wonder-architects.com]office@wonder-architects.com[/url]
项目地点:北京
竣工时间:2019
建筑面积:220 ㎡
业主:大隐于市
建筑设计:王冲
施工图与软装设计:王冲、金泰霖
结构设计:高雪梅
电气设计:郭晨
给排水设计:王巍巍
暖通设计:甄勤
摄影:朱雨蒙
施工:胡永辉等



在中国近现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一直是一个被忽略,面目模糊的地带。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所承载的生活和记忆没有价值,如何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更新、迭代,如何将这些记忆以性的形式得以延续。
这是一个设计师,一个介入改造的建筑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鸟瞰图


▼项目外观


▼水泥、砖块、铝合金和瓷砖 这些都是典型的华北乡村建筑材料


▼雨后,湿漉漉的村间小道



01.追忆 | Recall

后黑龙庙村位于北京延庆海瀛山的脚下,这里夏季是郁郁葱葱的高粱地,冬季则是冰封的水漫树林。这里像大多数北方乡村一样,宁静、静谧;深秋,红砖房映衬在薄薄的晨雾和湛蓝的天空之间,像极了当代写实主义油画,充满张力和生活气息。

▼从后黑龙庙村眺望盛夏的田野



“历史的结束便是记忆的开始”

---阿尔多·罗西


后黑龙庙村在80年代兴建了很多被用于婚房的房屋。这些房屋即使现在看来已经破败,但仍发散着当年年轻的居民们刚搬进新居时憧憬幸福和希望的气息。之后,便是漫长平庸而琐碎的岁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青年人大批涌入县城或市区寻找就业机会,这里的房屋开始被闲置。

于是,乡村房屋渐渐的开始被重构,新的布局、新的材料,新的功能

▼看似发展停滞的后黑龙庙村在两年间一直处于自我更新状态,很多房屋的材料都已被替换,但整个村落道路和房屋肌理仍然延续



▼闲置的场地,在冬日里透着萧索,但充满了过往生活的点滴记忆



整个建筑的场地有183平米,它由一座三开间的坡顶砖房和一个前院构成。

平瓦屋面、红色的砖墙、绿色的窗框……这些都是来自场地的特征和记忆。

“即便在花园消失很久之后,播下的植物还会结果”---塞巴斯蒂安·玛若特


▼“互舍”外观




02.关系 | Relationship

时隔30年多年,这里将会迎来新的“家庭”——朋友或是新人们;时光穿越,相逢恨晚;家庭的“温度”却始终不变。

两重岁月,如何相见?让新生活取代旧情感,拆倒重建?还是膜拜历史,原样保留?

我们觉得应该让二元对立的新旧关系融合为“形式的共产”(communisme formel)——给一件物品赋予新的含义,就已经是在生产了。(尼古拉·布里奥)


▼南北房屋围合出小院,构成传统村落肌理,村落合院的生活方式在新设计中被延续



▼北部的红砖房被保留,坡屋顶新房建在院子南侧,两者共同围合出屋顶露台,远眺田野


▼坡屋顶形式谦逊地融于村落肌理,在沿街立面上保持和邻居融洽的尺度关系


▼南侧新房与北侧老屋产生对话,两者形成“互”字般的咬合扣接


▼北楼天窗


▼南侧新房与北侧老屋各自顺着坡度延伸,形成阶梯露台



▼入口玄关


互舍的“互”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新旧房屋的造型“交互”,村庄的传统坡屋顶形式和让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成为了隐形的记忆,在设计中延续。
南北两房交错的位置形成“互”字般的咬合空间,为了使原本逼仄的室内空间体验感放大,南侧的新屋被下挖,人们再通过上升的楼梯进入北房,这样看似多余的“设计动作”让空间因高差变化而变得生动,洞穴般的居住体验也由此而生。

▼南北房间在院子中部融合一体

▼阶梯露台下隐藏VRV空调室内外机

▼做饭的时候可以看到庭园

▼室内的高差变化激活了身体体验,洞穴般的居住体验也由此而生


▼曾经昏暗的老房子重新沐浴在阳光之下


▼南北两房的坡线在室内外转为楼梯和斜墙,充满运动感


关于材质的“交互”的表达,我们希望能够延续红砖绿窗的记忆。瓷砖这种华北乡村常见的建材表达了村民清洁卫生的朴素需求,我们既不想为了“建构”欲望而刻意暴露真实建筑材质,也并非要“民粹”般地歌颂流行乡间的大白瓷砖,“天青色”的瓷砖被选作南房的表皮, 瓷砖绿和砖红形成“大俗”撞色,却充满了火热的生活质感。

▼代表记忆的砖红和窗绿被延续,Brick red and window green representing memory are continued ©朱雨蒙


▼坡顶在庭院中变为墙体,彼此交错,颜色嵌套


▼红绿色在卧室的碰撞,Red and green collision in the bedroom ©朱雨蒙


第三层“交互”是室内隐藏的一条闭合流线,“圆形”路径似乎也隐喻着“园”。起于入户的玄关庭院,接着看到现代感的南房,继而通过“山谷”步入充满怀旧气氛的北房,通过小洞口爬上露台,从大阶梯上再步入庭院和卧房,完成 “山居巡游”。这种伴随“现代性”而生的运动感并非新生事物,100年前阿道夫·路斯的 “螺旋空间”(‘Raumplan’)住宅即给出了答案。今天,在室内欢快奔跑的孩子和时时来访的小猫似乎对其仍然兴趣盎然。

▼村中野猫不时地从屋顶巡游而至,透过窗户,偷偷地瞥向屋内


▼从玄关瞥见庭院


▼暖阳照在木地板上,窗子内外记录着两小无猜的故事


▼老房子的梁架结构成为新的视觉焦点


▼午后的日常即景



03.自然的媒介 | Natural Media

阳光通过巨大的天窗和洞口投向或站立或行走的人的姿态,在墙面上留下光影的痕迹。

▼村庄街道的“日常生活”成为餐桌的“景框”


▼餐桌


▼在屋顶唱歌,在夜晚观星;午后的盛阳让瓷砖变为天青色,而在傍晚或是雨中透出冷冷的蓝色调子


在北京,雨水让人既爱又恨,暴雨的六月和干冷的冬季周而复始。从天而降,涓涓细流,归于土壤,这种雨水循环在“互舍”变得可观。始于屋顶的汇聚,经过 “沟渠”从中部露台蜿蜒汇至庭院,继而沿着碎石路径引至于道路明沟,这些过程从庭园和室内被居住者耳闻目视,在雨天则形成生动的景观体验。而在旱季,碎石铺地则带来“枯山水”的想象。

▼从天而降,涓涓细流,归于土壤,这种雨水循环在“互舍”变得可观


卡尔维诺说:“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当民宿和旅行成为丰裕社会的生活形态,我们希望居住者不仅看到华北乡村的记忆拼图,还能轻松地看看明天,新旧互为因借。

▼华北乡村的记忆拼图——互舍


▼首层平面图










http://www.archiant.com/blo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