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22|回复: 0

2006年建筑设计行业华东联席会议“行业自由论坛”侧记

[复制链接]

99

主题

99

主题

99

主题

积分
245
发表于 2006-11-7 03: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透视行业市场环境 聚焦企业改革管理——2006年华东联席会议“行业自由论坛”侧记
  <建筑时报〉记者 吴单华
      入世以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已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这些现象的出现,业内也有很多新观点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有些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比如说,在WTO背景下,我们的行业管理体制应该怎样重新定位或调整?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协会和企业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担任什么角色?传统行业规则是否要进行调整?再比如,设计行业的压价收费、资质挂靠等问题是否应该在新的背景下受到限制?另外,今年上半年建设部专门召开座谈会,提出了一个设想,要把施工图设计转移到施工企业去做,作为我们设计企业,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又如,在新的背景下,市场需求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等等这些问题,在本次华东联席会举办的“行业自由论坛”上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次论坛由联席会秘书长丁肖真主持,邀请了建筑部执业注册中心副主任修璐和天强企业咨询公司总经理祝波善作为嘉宾,同与会的设计机构的负责人共同透视行业市场环境,聚焦企业管理改革,解析业内热点难点,为行业、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一:市场准入
      关于入世后行业体制的调整,很多人都提出了很多不同想法,其中有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市场准入究竟应该政府来管还是行业协会来管?换句话说,谁来管,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更有利于对本土企业的保护?谁来管更有成效,成本也更低?
      对此,修璐认为:行业体制的调整或改革始终是行业发展的主题,之所以一直在讨论,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标本。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和外国企业有所接触,对外边的企业管理模式也有所了解,通过的观察和调研发现各个国家的管理体制都有差别。因此,完全模仿某个国家的标本就认为达到了改革的目的,是不对的。修璐说,政府、行业和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些问题上,需要加强某一方面而已。计划经济完全靠的是行政管理,但市场经济下,我们不能追求全部是行业管理,这是我们行业的性质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者,是全国整个经济运行公平公正环境的维护者。所以,只要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政府就不能不管,因而政府不可能从整个行业和市场管理中退出去。企业是整个市场服务的提供者,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追求企业经济的最大利益。而行业应该是特殊群体利益的维护者,它不单要考虑某一个企业的特点,而且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利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合理位置、发展环境和发展调整。那么政府也不可能为某个行业制订特殊的政策去促其发展,政府职能部门考虑的是广泛的平衡。他同时认为,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政府职能调整的总趋势应该是简化职能,扩大行业组织的力度。但是在当前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政府会加强某些方面的管理,因为政府需要看的是个比较全面的局面。修璐说,我们的行业跟国外也是不一样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就不一样,所以调整是正常的,变化也是正常的。在体制调整的过程中,政府、行业和企业都是不可替代的,只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矛盾,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而已。
      从行业管理的现状来看,业内对政府当前行业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还存在较多的疑虑,希望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考虑如何有效实施行业管理,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二:施工图转移
      前段日子,建设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研究将施工图设计转移到施工单位的问题,这在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不少设计单位表现出了反对意见。
      会上,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仓慧勤院长说,我在本单位统计了一下施工图占设计院业务总量的比例,江苏一些相关单位也了解了一下,应该占到整个业务量的80%左右,在部分小一些单位,这个比例可能还要高一些。如果把施工图全部纳入施工单位去,可能对目前的我们建筑设计行业会有很大的冲击,整个行业结构可能会发生很大的调整。我非常赞成刚才修主任谈到的政府、企业、行业的定位问题,但我总感觉到,关键是政府这块的定位,政府有些管理从理论上说是对的,但事实上是否符合现实,还需要慎重调研。
      修璐表示他还没有参与到这个讨论中去,但他谈了个人观点。他说,这种模式应该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需要要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所谓历史地看待,就是不能机械地模仿国际做法,因为国际上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是从自由职业者、自由市场经济内容这种基础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施工图可能是由施工商在做,而我们国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我们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那么这个施工图是放在设计企业好还是放在施工企业好,根本一条要看哪个更有利于设计的形成。修璐说,国家建设部考虑这个问题,也可能是作为一种方式来探讨,不但是要我们的国有大院在设计过程中有自己的优势,还需要我们在整个工程建设环节上具有规模优势来跟国外企业抗衡。因此,如何去发挥大中型设计院的规模优势,技术配套优势、经验优势和全过程服务能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裁张桦说,尽管这个问题建设部很重视,正副部长都去了,但是我听了这个问题觉得很奇怪,如果施工单位要做施工图,尽可以让市场选择,由建设部来作出相关规定似乎不够妥当。第二,我们现在的业主专业知识还很欠缺,还在指挥项目设计。建筑创作,除了方案阶段,还有很多细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不能分开的。设计单位做方案、扩初,施工单位做施工图,从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来说是不合适的,是不可以分开的。
      厦门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林树枝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国内施工企业跟国外比,技术力量差距比较大,所以我们国家的施工技术力量的培植、人员素质的提高,路还很长。他说,感觉国外施工人员的素质比较高,他们的人员大多是技校或者高中以上的人,甚至大学以上的,而我们的人员大量的是农民工,如果要施工单位做设计的话,恐怕是有点问题。所以建设部要出台这个政策,还应该考虑中国的国情。
   
      关键词三:资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搞得是单位资质,现在市场经济,我们又搞了个人资质,目前是双轨制。按照国外行业和市场的惯例,以个人执业资格为主,那么双轨制有无它的必要性?
      修璐表示:我国设计资质的双轨制有其必要性,但也带来一定的问题。我们在讨论究竟是用单位资质还是个人资质来规范市场时,有人说单位资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我们就不要了,这是一种意见。“我个人觉得今后发展也不应该全部是个人资质,认为全部个人资质就是市场经济,这不客观。”修璐说,资质是必要的,因为设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因此需要对某些人实行一种准入的制度。但不能说哪个就对,哪个就不对,主要看对象,在建筑设计这块,我个人赞成搞个人资质,跟国外一样,因为它主要体现设计者对某个单体的综合能力。但对于工业设计,像总承包企业,考量的不是某个人的技能,而是一种社会资源的组合,包括你的设计、组织管理、资金调动、融资以及跨国服务等多种能力,对这些企业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对整个企业综合能力的评价。
      对于目前国内设计企业的单位资质和个人资质严格对应,一些拥有多个资质的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之间的人力资源的调配受到障碍的问题,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裁张桦表示,在专业化发展走向高端市场的时候,某一个项目可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单位在做,这种情况下,各单位之间的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也受到资质管理的制约,我们如何解决?也有代表表示,现在发展建筑设计咨询,这种双轨制更不利于业务的开展,希望政府管理部门能够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力求有所改变。
      关键词四:挂靠
      会上,有人提出了在新的发展时期,有些规则也应该调整,原来所说的挂靠是否应该让它合法化?
      对这个问题,温州市建筑设计院院长金国平说,我们很多设计企业是深受挂靠危害的。挂靠带来了什么问题,除了不承担技术责任以外,还直接导致了压价恶性竞争。第二,挂靠者的人员变化大,设计质量没有保证。第三,设计费用的流向是不规范的。金国平说,挂靠和被挂靠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我们在对其深恶痛绝的同时,很多设计单位又甘愿充当被挂的角色,尤其在很多大城市的设计公司向中小城市资质输出的情况比较严重,也就是挂靠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设计单位。第二种,大城市的设计单位在中小城市有分院,也接受当地小公司的挂靠,第三,中小城市的一些中小设计单位把挂靠作为一种主要经济来源,我们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应该说对我们行业是十分不利的。基于这种情况,金国平认为,还不如索性将挂靠公开化或者合法化,如果管理部门让它合法化,也就有了明确的责任单位,也可以在人员与设计费用以及服务的控制等方面加以规范,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从国际上看,只要一个项目有某个明确的公司去承担责任的话,也就正常了。反过来说,在我们国家,对挂靠现象深恶痛绝,却也没有看到对挂靠有任何的处罚和处理措施,所以不如退一步,无奈地接受。
   
      关键词五:行业秩序与WTO
      市场秩序问题是个很沉重的话题,行业协会年年讨论,但究竟如何?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陈轸在发言中尖锐地指出:现在的市场环境和秩序是每况愈下。他说,行业协会是为会员单位服务的,会员单位想要你服务什么,如果你都不做,或者尽做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那么你这个行业协会一定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你想的跟会员想的不一样。政府管理部门也一样,现在的感觉是,我们基层单位想的和建设部领导想的是两码事,这非常奇怪。去年部里统计,全国勘察设计单位有16000多家,从业人员近百万,比铁道部还大。这么大一个行业,没有一个对口部门来管理,以前的管理司也没有了。再有不到一个月,WTO保护期就要结束,明年我们这样的建筑设计院应该怎样应对。建设部应该组织行业来研究对策,怎样像日本那样,既不违反WTO条款,又有行规民约的约束,让你感觉日本市场很宽松,谁都可以进来,结果一进来发现到处都是绳子,把你绊得人仰马翻的,这是我们基层需要的东西,但是现在没有人做。
   
      关键词六:专业化与多元化
      在企业的产业战略构想中,我们的企业到底是走专业道路好,还是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好?  对此,祝波善认为,从接触过的一些企业来看,中小型设计院搞多元化发展比较成功,因为对这些院来说,需要面对两个维度的拓展。第一就是专业化,如果不发展专业化,把建筑设计做强、做精、做专,那么本地的市场就要受到外地企业的侵占。第二,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这些院利用在本地区的一些优势,再向其它的地区来拓展,就形成了多元化趋势。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多元化,尽管在国外往往成功是专业化企业,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国外的产业比较高端,这决定了企业要走专业化道路,如果不专业就进入不了高端市场,而中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还处在中低端上,所以给多元化还留有相当的一个空间。所以目前在中国,专业化和多元化都有成功的例子。
      修璐说,走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道路,的确是我们企业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专业化和多元化不是企业选择的标准答案,只有专业化、多元化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是标准答案。他认为,多元化应该是有层次的,同一层次上机械增长只是一方面,这是一种横向发展方式。多元化还有不是机械增长的纵向发展,即深层开发,比如做建筑设计的,可以提供全过程的智力服务,从单独的建筑设计向前期的规划,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等全过程服务推进。所以我们设计院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横向扩展能力,同时又要考虑企业向纵向发展,因为纵向多元化给企业带来的是质的变化,横向发展只是量的变化。修璐同时指出,设计单位搞多元化,必须加强其主业的专业化能力,因为这是设计企业最容易把握的核心竞争力,是不能丢的。专业化和多元化不是对立的,没有专业化,也不可能有多元化。因为只有专业化强了,才能在同一平面上去做更大的拓展,否则就无法拓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蚂蚁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9-2023 果核发展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 |陕ICP备19013355号  QQ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